怎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信念强的人是心理健康的吗?

精神病患者或偏执的心理变态者信念特强。这些人基于他们自己的信念,不能客观地观察自己,对事物缺乏正确批判,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和病态的体验,坚持自己的病态信念,当然不能算是健康心理。没有一定的信念,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不能说是健康的心理。神经质的人若不陶冶其性格,可能陷入这种倾向。

世人都以为没有苦恼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其实不然,白痴和患精神病的人,情感反应迟钝,没有苦恼和烦闷,漠然地像植物似的过日子,没有好奇之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发生地震和火灾也泰然处之,这种缺乏感情的心理是病态的。没有苦恼,烦闷的人决不会有向上进取之心。心理健康的人在向上进取的途中常碰到种种障碍和事与愿违之时,有些痛苦是正常现象,可是这些人能忍受痛苦仍然知难而进。所以说没有苦恼,烦闷的人决不能说明这个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凡被某种固定的错误观念捉住的人都不能认为是心理健康。口吃的人就是这样,执着于自己的口吃现象,引起心理紧张,久而导致口吃现象固定下来。

一些固执的口吃患者,不管怎样指出他们表现在口吃上的错误感情和态度,也不能使他们改变起来。他们容易被固定观念捉住,总是以不安的心情眺望自己的口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是扩大自己口吃的缺点,并被它捉住不放。

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绝大多数口吃患者的病在"心"上,而不在"嘴"上。通过发音法的言语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口吃现象固然是必要的治疗措施,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消除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要坚定地去消除这些因素,大胆地去改变和消除这些促发因素。

下面介绍一封治愈后的患者来信:

......

口吃病人在讲话时心里总好象有什么事儿坠着似的。反省一下心里的这些事不外乎是:

1、讲话上是一件不可能不发生口吃的事--对说话没有信心。

2、讲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对说话过于在乎。

3、讲话是一件会使自己处于难堪境地的事--对说话缺乏兴趣。

由于心里揣着这些"事儿",口吃病人感到讲话很难熬,至少是很难受,但又必须硬着头皮讲下去。这样,口吃病人便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拘谨被动的状态下讲话,这时,他当然会表现出与这种心理状态相匹配的讲话方式--结结巴巴。

如果给一个正常人的心里也揣上这些"事儿",他们也一定会处在口吃病人那种特有的心理状态,那么他们在讲话时的行为也一定会象口吃病人所表现的那样。我不就是这样的一个正常人吗?原来如此!

将口吃置之度外,心情就会坦然。讲话就主动和轻松,因为心里没有"事儿"坠在那里。"

由此可见,态度一变,心里揣着那些"事儿"没有了,心情坦然,说话自然而然就会轻松起来。

 
 
分享到: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