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有口吃,家长心里很着急,不知从何做起,改变孩子说话习惯,可以看看以下内容。
《无条件养育》由美国教育学者艾尔菲·科恩(AlfieKohn)所著,核心是通过摒弃传统奖惩教育模式,倡导以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建立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内在成长动力。
以下是主要内容提炼:
一、核心理念:从“有条件”到“无条件”的转变
1、批判传统奖惩教育
有条件养育的本质:将爱作为交易筹码,孩子需通过“乖巧”“成绩好”等表现换取父母的爱。例如,“考满分就奖励玩具”“不听话就冷暴力”等行为,本质是情感控制。
2、危害性
孩子形成“假我”人格,隐藏真实需求以迎合父母;
青春期易出现自我价值感缺失、叛逆等问题;
削弱内在动机,导致行为依赖外部评价(如“只有表现好才值得被爱”)。
3、定义无条件养育
爱的本质:基于“孩子是谁”而非“孩子做了什么”。例如,孩子犯错时依然表达接纳,而非撤回关爱。
关键标准:以孩子的感受为准,而非父母的自我感动。即使父母认为自己在无条件付出,若孩子感到被评判,仍属于有条件养育。
二、核心方法论:构建新型亲子关系
1、以关系为中心
沟通原则:用对话代替命令,用理解代替惩罚。例如,孩子打架时先询问原因,而非直接责骂。
冲突处理:共同解决问题而非单方面压制。如与孩子协商家务分工,而非强制要求。
2、培养内在动机的实践
摒弃物质奖励:不因考试高分奖励玩具,而是引导孩子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如讨论知识应用场景)。
慎用赞美:避免“你真聪明”等评价式夸奖,改用描述性反馈(如“你解题时很专注”)。
3、合理设定边界
规则与自由平衡:在尊重孩子自主权的前提下设立必要界限。例如,允许孩子选择兴趣班,但要求完成基本课业。
动态调整期望:根据年龄和发展阶段设定目标。如对幼儿不苛求长时间专注,对青少年给予更多决策权。
三、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1、文化冲突
在“鸡娃”盛行的东亚社会,需对抗功利教育惯性(如攀比成绩、过度报班)。
应对建议:建立家长支持小组,分享非竞争性教育案例。
2、具体操作难点
情绪管理:当孩子挑战底线时,如何保持冷静(书中建议采用“暂停法”,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社会压力:应对他人对“宽松教育”的质疑(如祖辈干预),需明确家庭核心教育理念。
四、社会意义与延伸价值
教育变革:挑战“唯结果论”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人际启示:书中原则可迁移至其他关系(如夫妻、职场),强调尊重与共情。
长期效益:研究显示,无条件养育下的孩子成年后抑郁率更低,创造力与社会适应力更强(需结合科恩其他著作数据)。
如果您的口吃长时间没有改善,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可以考虑寻求我们德者专业语言老师帮助,通过评估,确定您口吃的原因,并提供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方案。